海曙:古洞桥-甘潼寺-五子洞桥-芝岭村环线
【方位】海曙区横街镇新洞山村翠山禅寺
【线路】翠山寺(古洞桥)-外新屋-甘潼岭古道-甘潼水库-甘潼寺-梅岙茶场-石子洞桥-芝岭
【运动参数】全程10.6KM,累计爬高560M。
【风光典故】
1.古洞桥原位于庄家溪上,原名翠山寺桥,始建于宋,据《鄞县通志》记载:“古洞桥,民国十二年,里人李声雷募修。跨庄家溪上流,北通江村岭,南通翠山寺,光绪志作翠山寺桥。“该桥南北向横跨庄家溪,为一座单孔薄拱大跨度拱桥。总长30米,拱跨达17.5米,拱高7米;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,基上叠石为拱,牢固可靠;拱与桥面紧贴,薄而减负;桥顶宽3.5米,而桥堍宽达7米,两侧构成"八字型"步阶作支撑;桥额位于拱券中部两侧,上镌"古洞桥"桥名,上款"共和纪元十三年古历甲子岁立”、落款"雷山汪崇干题”。
张孝伯当时在请建寺院时,也在院外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,称为翠山寺桥。它是当时周边村民到翠山寺上香的必经之路。这座桥为单孔月洞式,当地人习惯称之为“洞桥”。民国十二年重修时,直接将其称为古洞桥,并将其刻在桥券两侧。
古洞桥历史悠久,保存较好,因水库建设,2007年迁入现址,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代桥梁建筑。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6年归至海曙区。
2.溪下水库的西面为南雷山,现在标注为照山岗和高寸岭,历史上名为翠岩山。据说,山中涧泉可直通大海,有大鱼从海上来,葛仙翁曾经在山中云游和炼丹,还用泥土封了山中的一个秦皇石版弓箭洞。
唐乾宁元年,思明和尚从当地一位邵氏人家得到一块土地,建造了一座禅院,命名为“翠岩”,但寺院多次被毁。宋嘉定年间,参政张孝伯请为功德寺,获赐“移忠资福寺”匾额。明洪武十五年,定名为“翠山”,沿用至今。
翠山寺原本在溪下水库所在的石马里清泉村,寺后为隐仙岩,小溪从西、南、东三面绕行,四处皆是青山,风光秀丽。但是,随着溪下水库的建成和蓄水,水库所在地的村庄全部搬迁,翠山寺也随之拆除。
现在的翠山寺是易址重建的,它坐落在水库西面的公路旁边,依然坐西面东,但受地势所限,山门位于寺庙南方。重建后的寺院规模并不大,只有药师殿、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以及厢房。
3.新洞山村曾名联盟村。村民主姓李,明时从奉化迁居前洞山,1971年全村毁于火灾,迁移到山外翠山寺旁重建新村。
4.芝岭村位于溪下水库的西南角,辖梁家漕、杨家漕、岭下、猫山头等4个自然村。该村原在山区,因面临芝溪,背靠顶岙岭而得名,后村民大多搬迁到横街梁家漕新建住宅区。梁家漕是村委会驻地,村民主姓俞、陈、袁,1995年从猫山头、岭下、杨家漕搬迁而来。杨家漕村民主姓袁,清代从宁波西门外袁家迁至岭墩,1989年迁到现地。岭下村民主姓陈,清代从龙观后隆迁来,因地处顶岙岭下而得名。猫山头村民主姓袁,清代从古林镇俞家迁来,以村前一座山的形状而得名。
芝岭村村前溪水注入溪下水库,成为其主要水源地之一。溪边有三棵200多年的古银杏,枝叶繁茂,每年秋季满树金黄的时候,都会成为网红打卡地。这三棵银杏树和周边的旧房子一起,构成了一片带着沧桑感的风景,尤其是秋冬时节,黄叶与破墙相互映衬,更有古旧的韵味,很适合拍摄残破风的照片。不过,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,周边环境多少有些脏乱,并没有网友晒得那般唯美。
芝岭村外的公路两旁同样有许多高大的银杏树,也是很美的银杏赏地。另外,毛山头溪畔也是成排的银杏树,是这里的另一个银杏欣赏地和网红打卡地。
5.村前溪水十分清澈,它流经毛岙、毛山头和芝岭村时连续拐了好几道弯。溪水两侧均为连绵的青山,几个村庄所在的东侧距离山体最近,形成了溪畔秘境。
【参考轨迹】古洞桥-甘潼寺-五子洞桥-芝岭村环线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