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行宁波

Version 2.1.7

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

溪口:竹船坑古道

【方位】溪口镇升纲村茭池庙-溪口镇塔下村倪家岙

【风光典故】

1.从资料上看,是与焦坑古道合并称为斑竹焦坑古道。如果严格一点,则本古道在焦坑古道的南部。从塔下村倪家岙出发,经火彭湾,至升纲村。

2.塔下村村委会驻塔下,以驻地命名。辖塔下、倪家岙2个自然村。塔下自然村村南紧靠剡源溪。1980年建桥一座,横跨剡源溪上。光绪《剡源乡志》:“塔下,古统名三石,后始分今名。”据传村西坡原有塔,故取名塔下。但今此地附近皆无塔,亦不见文献记载,唯独净慈寺内有塔,名或由此来。村民有曹、康、葛诸姓。据光绪《剡源乡志》载:“曹氏始祖名粹中,宇纯老,由进士官至建宁通判,偕子盅迁自定海。”而《塔下康氏宗谱》记载:“姶祖瑞隆公生于乾德元年(963),以贤才拜明州奉军节度使,迁居奉之白溪三石里,为三石之始祖。”葛氏迁自禽孝乡前葛(今萧王庙街道前葛村)。

倪家岙自然村村原址在塔下村西1千米处。2004年梯度下山至今地,其中少数村民迁至塔下,亦有迁至寺前居住者。今住5户,12人。村中倪氏居住最早,故名。今居住者为倪、丁、王三姓。

3.三石村村委会驻陈家,以自然村三石定名。宋《宝庆四明志》已列三石村名。2004年9月行政村撤并,三石陈家、三石何家、三石赵家3个行政村合并为三石行政村。因村旁有三巨石重叠,状如“磊”字,高十余丈,故村名三石。

村北为陈家。北绪《划源乡志》载:“陈氏始相名棠,吴越时自合来为奉化尉,遭乱不能还,始居茅渚,后迁今址。”又据《陈氏宗谱序》:”一世祖棠,南唐司寇丞扶公次子,台之泉水人也。五季时自长安使吴越,世乱不能归,钱氏留为奉化尉,卜居划源之茅渚,后迁三石,曰始祖大府君。娶许氏生二子,大同、大方。合葬张村岭下大基。”西南为何家,何氏明中叶迁自长寿乡(今萧王庙街道)之塘湾。东南为赵家,赵家赵氏前明中叶由县之东郊徙居康岭后迁今址。又有下赵赵姓,康熙时迁自宁海之马婆周(光绪《剡源乡志》)。

南宋陈著(1214-1297),号本堂,为三石陈家人,南宋灭亡后避居西坑,宝祐四年(1256)进士,官居著作郎、扬州通判 、临安签判等。著有《本堂先生文集》、《历史统纪》,在其《三石堤水疏)中有“伏以庐居族处莫如三石之浩繁”等语。相传村附近有丹小山,山上有丹霞洞,居住两名道士,为独占洞天福地,遂赌以力踢石,胜者留,败者迁。后踢下三块巨石,叠成〝磊”字,后人即以此名村。赵霈涛(1842-1908),1869年编纂《剡源乡志》,历时6年成书,另有《陈本堂年谱》等著作。

下汪自然村位于三石陈家东北1千米处,和尚山北麓。1983年时尚有住户17户,64人。2007年后梯度移民至三石村居住。该村已成田畈名。

4.桕坑村村委会驻桕坑,以驻地命名。辖桕坑、寺前2个自然村。

桕坑自然村据传村基原是沙石水坑,多桕树,故称桕坑,亦称白坑、桕溪。另据桕坑《陈氏宗谱》序:“桕坑古作臼坑,剡溪在此其水旁注,石有穴大而深者如井而洼。”故名桕坑。从前北有九溪庙和始建于晚唐的净慈寺。为“剡源九曲”的第四曲。元时已成村。元戴表元有《桕坑》诗:“西去疑无路,谁知是剡津。行多收桕客,住有掘苓人。寺隐山前古,村经水后贫……”(《剡源集》卷三十九)

村民以陈姓为主。“陈氏之先台之泉水人,迁居剡源则自五季始。南唐司宪丞扶次子棠,奉使吴越,留为奉化尉。遂居茅渚迁三石。”“陈姓一支祖籍台州吴越来县为官,后定居三石茅渚。”〝五世祖伯球,宋隆兴间迁居六诏,八世祖⋯⋯复迁桕坑,为下堡祖。从弟份迁桕坑为上堡祖。”陈氏定居桕坑在南宋隆兴(1163—1164)之后(《桕坑陈氏宗谱》)。

古时桕坑分为上堡、下堡,今已无此称。

另有俞氏迁自城内北街,施氏迁自徽州,张氏迁自余姚(光绪《划源乡志•氏族》)。

村北有两株古樟,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。

寺前自然村村在净慈寺北。村民陈姓迁自桕坑。曹姓系出塔下。

【参考轨迹】竹船坑古道

更新日期: 2020-08-12

发布日期: 2020-08-12
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