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行宁波

Version 2.1.7

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

海曙:蜜岩村

【方位】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

【周边古道】

【风光典故】

蜜岩村坐落于鄞西山区章水冲积平原西端,大、小皎的水体汇源的地方,历经村旁皎口水利枢纽水平如镜的宽阔景色,踏入老宅聚集,小巷横纵的村中,也是别一番体会,曾被获评宁波市十大历史人文名村。

据《蜜岩显爵应氏宗谱》记载,蜜岩应氏一世祖应彪,字德彰,汝南人,唐长庆年间(821—824)任明州刺史。应彪十二世孙应高于宋代时迁入蜜岩,娶蜜岩刘氏女为妻,死后葬于社山,此后应氏家族就在此繁衍,聚居而为村落。而所以名命为“蜜岩”,是因为村旁有蜜山,有野蜂分巢岩石,岁久积蜜,故以蜜岩为村名。村民90%姓应。应姓先祖应彪造福一方的主要事迹:

1)宁波历史上首座桥,是用16只船撑起的一座浮桥,也是灵桥早期的版本。

2)它山堰的修筑、东钱湖的疏浚都有应彪的功劳。

村中古迹众多,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,清代为多,较有特色的有老街、长大屋街、桂馥堂、府台春晓以及中宅墙门、双韭山房、望三益、前八房、里外堂前和见大宝墙门等。

位于村南的万安桥,建于清咸丰二年(1852),系单孔石拱桥,桥面距溪面6米,底部孔径12米,为应元粥捐一生积蓄所建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,至今仍是蜜岩村通往岩下村的要道。

锦鸡山上可俯瞰蜜岩村全貌,从村边密北路往皎口水库方约400米的路边即是拍照打卡点。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完全不同,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,两边为整排1~2层的等高木,门口为长廊,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,故名“韭房”。据说是按古应国建筑风格建造。

村中蜜岩山、蜜岩潭、章水溪等地理环境相互之间相互依赖,蜜岩村如置冲积平原,即便立在村中某一庭中,仍然仰头见山,视线宽阔,和一般山中乡村相去甚远。与这纯天然自然环境产生比照的是,村中恍惚间有地少人比较多之感,房子排序聚集,使上海弄堂、小巷看起来尤其狭小,却不觉得紧凑,也许由于走两步,便是山,便是不着边际的丘陵地貌吧。

“蜜岩”这一名,归纳了村中除贝母花以外的另二种土特产,一为蜜光鱼,长在深深地的溪流下,因长期地服用山顶流下来的纯蜂蜜而鳞发光亮,服用时美味极其而而出名。如今却已很少看到。另一种为崖壁以上聚集的野蜂,这倒未曾灭绝,偶入郊外百花丛,很有可能一不小心便会得罪上半身。

左“青龍”(樟溪河花开富贵),右“白虎星”(锦鸡山雄卧村边)、前“玄武”(蜜岩潭深如谷宽如江)、后“玄武岩”(龙山、望海尖、四明七十二峰),也有“狮子山”(即蜜岩山)和“白宁波象山”镇守。从蜜岩峰顶往北放眼望去,正方向越过蜜岩村中心线,相匹配北斗星。

狮子山上是祭祀的地方,设立祭祀坛,白象山脚下则设祭地之坛。此外村子杜绝宁波市区(约35千米),和那时候的鄞县治所溪流也维持一定的间距。在农业上,村庄位于在章水丘陵地貌,四季分明,气侯柔和潮湿,霜期短,日照充裕,农作物成长期长,一年三熟,宛然是世外桃园气候。

蜜岩村扼守四明山麓,是海曙区进入四明山区的主要通道之一。蜜岩村的村落布局非常有特色,是按照《内经图》设计的,呈宝葫芦状。狮子山、白象山形成屏风,聚气藏风;村落土地肥沃,气候温和,再有章溪河围绕,年年岁岁物产丰饶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蜜岩村现存的老建筑风格统一,较好保存了明、清、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。村中“街—巷—墙门—屋”的空间布局多变,平面建筑类型多样,有一字形、L形、四合院式等,院落布局灵活自由,在反映血缘宗族体系的基础上,也体现了乡土建筑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。

在蜜岩村蜜岩桥西南侧有一座蜜岩庙,就是专门祭祀应彪等人的。蜜岩庙分前、中、后三大殿,前殿塑皂隶、马夫等像,分立于左右。中殿正中供奉三个人,中间是“宋户部尚书陈显公”,左手位是“宋名儒游酢公”,右手位则是“唐明州刺史应彪公”。两旁塑有文武兵将随从,更添威武之气。庙里还有一个戏台,上书“镜我”两字,因为对面的匾额上镶嵌了一枚镜子,大概意指做人要清白正直。

在应彪的神像前还有《酂东竹枝词》两首。一首是:东津桥板跨江浮,一字平盛十六舟。千载人驱车马过,可知遗泽是应彪?其二:鄮地原因贸易名,灵桥彻夜有人行。虽然岁得渔盐利,不废桑麻本业耕。应彪曾是唐代明州(即宁波)刺史。他看到波涛滚滚的奉化江将明州城的江东与江西(今海曙)隔成两地,两岸百姓靠竹筏、渡船过江,不但两岸的商帮生意往来不方便,而且也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。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,每年总会有人殒命于江中。为了方便百姓,应彪在公元823年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舟16艘,用篾索联结,上铺6尺木板,长55丈,宽1丈4尺,架起了奉化江上的第一座浮桥(也就是灵桥的前身)。此后,他还指挥构筑了它山堰,疏浚了东钱湖。后来,应彪因劳成疾,病死在蜜岩村。1120年,应彪的第十世孙应高把蜜岩村的管理模式改为行政村,并娶蜜岩女子为妻,从此在当地繁衍生息,世代相传。应高也被蜜岩村村民敬为开村祖,至今蜜岩村90%以上的村民姓应。

应高后来生了三个儿子,六传后建成了上、中、下三宅,各有宗祠。蜜岩上宅建村时就建有祖堂,名为桂馥堂。年久后又新建,规模更大,品位更高,其名沿用“桂馥堂”。桂馥的意思就是不忘祖宗。当时的桂馥堂“轩楹高爽,窗户虚邻,纳千顷之汪洋,收四时之烂漫”,依山傍水,溪光山岚与亭阁相映成趣。现在的桂馥堂全祠完整,结构牢固,金漆柱子,柱脚雕花,挑檐刻画有人物形象,记述着宗祠的一个个故事。大梁上镶嵌了金蟾,有吸财、吐财、聚财、镇财之意。桂馥堂的梁上还镶嵌着宗族福徽,左右厢房树有“重建桂馥堂碑”各一块,至今完好,字迹清晰。此外,左厢房的木门上刻着《桃花源记》。

清朝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村人应维青在桂馥堂创办了愈愚国民学校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,在它的近旁是另一处书香之地,即崇义学堂。应义万带着我们从侧门走进了大门紧锁的崇义学堂。

崇义学堂的创建人是村人应文生、应桂馨父子。石匠出身的应文生,在上海从事地皮生意成功后,移居上海开设造纸、纺织、生产火柴等工厂,声名显赫。发迹后,应文生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,委托儿子应桂馨在家乡修建了崇义学堂。学堂于1906年建成,受西方教育的影响,风格中西合璧,建成后成为蜜岩村最漂亮的风景之一。当年,学堂聘请革命党人陈英士等人来校任教,还免费招纳村中农家子弟,后来这里成了最初的蜜岩小学。应桂馨的次子应祖禄将学堂朝南九间洋房赠予蜜岩小学,扩大了学校面积。走进崇义学堂,学堂校舍、曾用作礼堂的广式楼阁梁柱及检阅台依然完整,虽部分柱脚和地板已有腐朽,但主体建筑依然可见中西合璧的风韵。建筑内有刻文字的方砖、雕花纹的木柱,还有镶嵌在墙体内的石碑,其上既有传统的人物故事、龙头祥云,又有外来的圆柱车木、变形图案,可谓风格迥异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里改名为蜜岩乡中心小学。后来,还先后办过五七干校、识字速成班等。

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不同。大多数的建筑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,两边为整排一至两层的等高木质房屋,门口有长廊,因两旁民居按“韭”字形排列,故名“韭房”。每隔五六间民居置大墙,用来加固韭房结构,还可起防火作用;大墙上有彩绘,有亮窗开阔视野;民居间有安全通道,使民居前后贯通,重构飞檐,四廊相通,村民能“雨不湿履、晴则遮阳”,可以避夏,可以御冬。

其中,“双韭山房”是蜜岩村韭房的代表性建筑,本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元立之别墅名。相传,全祖望曾在这里隐居多年,写就多部巨著,有时他就以“双韭氏”为笔名。

奠蕨居墙门坐北朝南,三合院式,砖木结构,砖砌门楼,石质门槛,建于清代。“奠蕨居”三个字出自《尚书·盘庚》的“盘庚既迁,奠厥攸居”,意思是建立了适宜的居住地。蜜岩村人造屋上梁时,常常张贴“卜云共吉,奠蕨攸居”的对联。

容车马墙门紧挨着奠蕨居墙门。“容车马”一词出自《明史·海瑞传》中的“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”,意思是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,不能容纳众多车马。这里以“容车马”为墙门名,其实是期望家业兴旺、高朋满座、门庭若市。

见大宾墙门则是个合院式建筑,整体呈块状布局,大墙门青石砖墙,墙头有绿竹砖画,龙门楼题有“见大宾”三字。“见大宾”出自《论语》的“出门如见大宾”,意思是只要出门见人,就要像见贵宾一样,谦恭地对待遇到的每一个人。

据村史记载,蜜岩村宋朝时出过一位翰林院学士,名叫应中正。当时,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学习交流及讲学,客人大都自备车马,伴有马夫书童。应中正为了敬待客人、规范自己行为并勉励族人,于是在墙门上铸“见大宾”三个大字,一直保留至今。

此外,还有洽兴大宅门、望三益墙门、安贞吉墙门、履而泰墙门、上道地墙门等等。这些墙门先后建于宋、明、清、民国等不同时期,历经多次修缮,有的已经改头换面,但大致轮廓尚在,有的已经破败沧桑,甚至面目全非。

蜜岩村应氏家族历来重视文教,为解决族人的教育问题,甲午战争后,村人应文生及其子应桂馨创办了“崇义学堂”,免费招纳村中子弟。清末,又有应维青、应存甫分别创建“愈愚国民学校”“蜜山国民学校”。民国时期,村中名人辈岀,如应桂馨,曾授清五品知县衔,清末加入同盟会,创办《民主报》,参加辛亥革命,担任过孙中山卫队司令,授上将衔。应启霖则为民族企业“亨得利”钟表店的创始人之一。抗战时期,爱国民主人士应斐章与中共党员崔晓立在蜜岩组织垦荒团,组织开展各项抗日救国活动。抗战胜利后,应斐章又与金臻庠合作,担任《时事公报》(复刊)副社长兼总编辑,具体负责新闻釆访、编辑、印刷及发行诸事务。《时事公报》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,他又与汪荣源、蔡竹屏合作,创办《宁波晨报》,并出任社长兼总编辑,发文针砭时政,宣扬爱国进步思想。

蜜岩还是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,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里有浙东游击纵队、中共浙东区委和鄞县县委的遗迹,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革命先烈同日寇、顽军浴血奋战的历史。当时的中共鄞奉办事处与“三五支队”,以蜜岩茅洋山为中心,组织村里的山民会、垦荒团开展生产自救活动。1941年,中共党员严式轮、毛尹、赵舟等先后打入国民党章蜜乡公所,严式轮兼任蜜岩乡乡长。钱柯琴等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,以蜜岩小学为据点,配合蜜岩小学校长、中共章蜜区工委书记陈洛宁等人,秘密开展地下党工作。

更新日期: 2023-08-23

发布日期: 2023-08-23
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