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行宁波

Version 2.1.7

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

柴桥:穿山茶马古道

【方位】郭巨码头/上旺道头(上阳道头)-白峰小门村风水岭/枫棚岭-柴桥

【风光典故】

在穿山半岛的山岭中,有一条至今遗存的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从东向西穿村跨河,爬山过岭一路走来,一直通向浙东商贸古镇柴桥。在穿山半岛历史上,这条通道是当地百姓或商贩从山村、海岛,走向山外,走向外面世界进行商贸活动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,这条商贸古道堪称穿山半岛上的“茶马古道”。

古道长约30里,在明朝初期已经形成,随着山区人口的增加,走的人越来越多。古道是从宁海请来“路师”用鹅石铺成的,经费多为当地富商或民众所捐助。这条古道的形成完全得益于柴桥古镇商贸的繁荣。

古道东、南向各有一个起点,东面起点为峙头洋畔的郭巨;南面的起点为上旺道头(上阳道头) ,两路分别到白峰小门村风水岭与枫棚岭下汇合。舟山地区东南部的桃花、六横、佛渡等海岛和梅山岛当地的百姓或商贩,则分别从郭巨新碶头、峙头双岙的碧蓝嘴渡口上岸,沿商贸古道直到柴桥。

商贸古道的形成,得益于柴桥商业中心的形成,到民国时期,柴桥古镇的商贸,更是达到鼎盛,常言道:西有大宁波,东有柴桥“小宁波”。

郭巨、峙头、白峰、上阳的农民多沿这条商贸古道,将本地产出的山货、海货等土特产,手拎肩挑至柴桥交易,出售后再换回针线、火柴、酱油、烟糖、棉布、毛线等日用百货。而往返穿山港的上海、舟山、“火轮”货物均在柴桥销售。当时,上海人就有“穿山柴桥”之称。

古时,由于交通不便,地处闭塞的郭巨地区,以去柴桥为荣。有人问:“昨天市日,柴桥去过伐?“有人应道:“格末是去过嘞,市日闹猛,人挨肩勿开,货色多得莫劳劳。”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。

对那时的人来说,去宁波是出远门,来回路上就要花两天时间。因此,去柴桥成了当时半岛东边很多人旅途的终极。由此,那条商贸古道,兴盛了几百年。

古道虽然不算太长,一天可以来回,但要翻山越岭,依靠双脚行走,又手拎肩挑不少东西,因此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路上。路远的人只好天未亮就要起来结伴赶路,到晚上披星戴月才能回家。

商贸古道,旧时也称“官路”,说明这条古道不仅是百姓走的路,官员也同样在走。此外,还有更多的人走这条路,诸如:鸡毛换糖、零拷酱油、卖海鲜、卖排刷、黏头树的小贩;算命排八字、看相、摸骨相、鸟拆字的“铁嘴”、“半仙”;补缸、补碗、篾匠、箍桶、阉鸡阉猪等形形色色的三教九流之人。

从前,位于古道经过的小门中岭有座钟岭庵,旧时周边村子的一些青年男女,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,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晚上,就在庵里聚会,就像现在的情人节。从现在回过头去看,这是跨越时空隧道的时髦,也为古道添了一道历史深处的风景线。

磨得光滑的古道上还有很多凉亭和庵庙。从东向西,就有大涂岭凉亭、风水岭凉亭、枫棚岭凉亭、中岭凉亭、青垫桥凉亭、四脚亭凉亭。凉亭,是供行人歇脚挡风避雨的地方。现在,有岭处只有建于明清年间的小门中岭凉亭保存最完好,它耸立在岭巅之上,披着岁月的风尘,执着地守候着行人的到来。从前,凉亭上还置桌椅、茶具,专供来往行人免费饮用。疲惫的路人能在凉亭上吹吹风,歇歇力,喝口茶,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呀!

茶马古道也见证了当地人们的苦难。民国29年(1940)夏秋八月,多天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,六横岛上的百姓旱灾尤烈,海岛的人没有水不能生存下去了,只能经过古道到大陆来逃荒,他们扶老携幼,形成了长队,很多人还把老木床、火柜等家具沿途变卖,换点番薯干等杂粮,或搬到柴桥街换点粮食度荒,更甚的还发生过以妻女换粮的悲惨情景。

古道也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火洗礼。1949年5月27-29日,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所部挺进穿山半岛,国民党长江部队来不及撤退,就在这条古道上与人民解放军发生激战,最终他们只好抱头逃窜。

古道还是当地百姓行庙会的地方,逢年过节滚龙灯、窜马灯、狮子白象也沿道表演,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还在古道上串联游行欢庆。

由此,这条商贸古道不仅是穿山半岛上的“茶马古道”,而且成了18、19世纪江南沿海乡村的民俗风情图。

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,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茶马古道已繁华落尽,但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,为年长者所津津乐道。

时至今日,古道的大部分已变成水泥铺就的大路,鹅卵石古道只剩靠中岭的2公里左右。

更新日期: 2020-08-17

发布日期: 2020-08-17
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