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行宁波

Version 2.1.8

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

徐霞客:筋竹岭古道

【方位】岔路镇吕家村-岔路镇山头程村稍场路廊

【建议线路】吕家-高塘-大路下-筋竹庵-山头程-稍场(燥场)

【风光典故】

徐霞客写道:“又十五里,饭于筋竹庵。山顶随处种麦。从筋竹岭南行,则向国清大路。“

意思是从水母溪南岸经松门岭,行十五里可到筋竹庵。此处为分岔路口,向南有通天台国清寺的官方驿道。

关于筋竹岭古道,专家们有不同的说法:

说法1:从崇门松西进,经高塘,就来到了王爱古道最低处,并毁于大跃进年代的牛头庵。这里有两条古道。一条是穿过大路下村西行。另一条古道从牛头庵折向西北,经岭头陈村,再转向西北,登上下辽岭南进。两条古道在距新筋竹庵10余米的地方交错。在交错处的东南边上立有一块石碑,上面镌刻着:“东至宁波府,北通华顶山,西往天台县”。

说法2:过去大路下村至筋竹庵的这小段岭道,也有人叫它筋竹岭,后来两地间修筑了公路,部分古道被破坏,原岭道逐渐被世人遗忘。公路上方至筋竹庵的数十米古道,早几年有人立了一块“宁台古道”的石碑,,但行走的人却寥寥无几。公路下方进入大路下村的数十米古道,抄近路的还是大有人在。

说法3:从岭头陈村至新筋竹庵,现在被称作下辽岭的这条岭应该是徐霞客两次提到的筋竹岭,而两条古道交错处,即路碑的地方,就是筋竹岭头。

由路碑向北,“行五里,过筋竹岭”,就到了“旁多短松,老干屈曲,根叶苍秀”的白泥岭。

说法4:山头程是个大村,现有百多户人家(金竹的三个村加一块还不到五十户)。先前村中有一条道路为天台、宁海两县共有,路南属天台,但只有几户人家;路北属宁海,有着几十户人家。解放时,为了便于管理,天台的几户人家就划给宁海管辖了,县界也向天台方向稍有移动。因此,原先山头程至稍场的古道,也即为400年前的筋竹岭。这条岭虽长有五里,但很平缓,上升的坡度并不大。几百年来,由于时局的变化、人口的发展、房屋的建设、土地的开发、道路的修筑及各种自然灾害等原因,除了稍场路廊前残存的几十米,其他路段早就烟消云散。此岭各时期的叫法虽有变化,但目前因为岭道已不存在,故它的正确位置也没有人能讲清楚了。

王爱山岗横卧于浙江宁海县西南边缘。西起望海尖,东至桑州岭头,长达17公里,西北——东南走向。东端无主峰,形似鲤鱼背,平均海拔300米。古时,王爱山岗叫黄泥山岗。相传,隋灭陈后,吴兴王陈胤被隋文帝“分置”在宁海西南边缘的黄泥山岗。陈胤安居山岗,筚路蓝缕,薪火相承,几经繁衍,成为望族。后人缘于吴兴王钟爱黄泥山岗,便将此地改名为“王爱山”。

稍场路廊已废。目前此道基本为公路、机耕路、村道、少量古道的混合道,全长约5.2Km,爬高约105m。

中国地名信息网有如下说明:根据调查走访,该名自公元465(乙巳)年开始自民间逐步形成并沿用至今。此岭很早以前是很宽阔的地方,都是金竹,故称金竹岭,现称筋竹岭。该岭是石子路,始建于南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,即公元465(乙巳)年,重建于595(乙卯)年开皇十五年,上通天台县,下通缑城。岭长0.6公里,宽1.2左右,海拔305米。

【参考轨迹】筋竹岭古道

更新日期: 2022-08-12

发布日期: 2022-08-12
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