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堰:丁家坑古道
【方位】大堰镇柏坑村荷花池头-大堰镇田墩村
【风光典故】
1.古道始建于清代,长约1.5公里。路面宽约1.5米。古道用石块和砂土铺成,两边为竹林和梯田,山坡平缓,途中有亭一座。保存条件一般。古时用于商贸运输和通行,现状一般。
2.柏坑村村委会驻柏坑,以驻地命名。辖柏坑、上畈、后坑岙、前洋、荷花池头、朱家 乌石洋、松树山,东山,上厂、下厂、箭岭岗头等12个自然村。柏坑自然村相传古时此处多柏,村名因称柏坑。其水则称柏溪。抗战时期,奉化县政府、奉化中学曾搬迁此地。村民王姓居多,于宋初由万竹迁来。又有新屋居民点,位于柏坑村西北,原是自然村。据传古时此处建有走马楼,后焚于火。此后房屋新建,故村名亦称新屋。1987年村庄规划,已与柏坑村连片,统称柏坑自然村。
荷花池头自然村村民王姓,由柏坑迁此。村西北有山门岭,严家田来水经仰天湖至村流人县溪。村前有一池,呈荷花形,称荷花池,故村名亦称荷花池头。
荷东原为行政村,以荷花池头与东山两个村的首字组合命名,由荷花池头、乌石洋、大门孔、松树山、踏碓山、朱家、东山、高苏、西安9个自然村组成。2004年与柏坑、丁家坑、茅山头以及所辖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柏坑行政村。
后坑岙自然村以坑岙定名。村民竺姓。自万竹迁此。
上畈自然村与柏坑隔溪相望。村在田畈中间,三面是田,一面靠山,故称上畈。古时村落较小,1986年村庄规划,扩展为上畈新村。村民刘姓,迁自丁家坑上下厂。
前洋自然村地势呈船形,寓轮船出洋之意,故名前洋。村建有“处安堂”。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建,前后三幢,东西两网庞楼。七十余楹。俗称走马楼。村民王姓,与柏坑王氏同宗。
朱家自然村居民姓朱,约于清光绪年间(1875-1908)自宁海县地岙朱迁来。因朱姓肇基最早,故村名称朱家。
乌石洋自然村此处原有龙潭(疑为仰天湖),从前每遇大旱,祈雨者纷至沓来,人似海潮,把石头也踏成乌黑色,故村名称乌石洋。村名姓王。清乾隆十八年 (1753)时仅住一户人家。后有柏坑、箭岭村王姓迁居此地。
松树山自然村,属柏坑行政村。此处向有小松林,其山称松树山,村名由此而来。村有上樊家与下樊家之分。樊家约在1923年前居住至今。始祖原籍溪口沙堤,后徙严家田,松树山为再徙地。
上厂自然村村民刘姓,始居北街,旋迁箭岭下,再徙上厂、下厂。村地原是田厂,后生齿日繁,拓地成村。位于下厂之上,故称上厂。
下厂自然村村民刘姓,与上厂刘姓同宗。因位于上厂之北,故称下厂。
箭岭岗头自然村村民刘姓。
东山自然村因村有东山,故名。1983年时尚有住户26户,86人。2007年高山移民,迁至荷花池头与柏坑村居住。今住1户4人。
3.丁家坑原由箭岭岗头、上厂、下厂3个自然村组成,2004年并入柏坑村。村庄坐落在海拔400多米高山上的山岙里。居民大多数姓刘。丁氏始祖迁自宁波南门外丁家,因在此垦荒种地,然后发族,此定居最早,又在五台山北麓的山岙(坑)里,所以名村丁家坑。
丁家坑刘氏始祖迁自江西六阳,先定居在奉化北街,后三兄弟老大迁小万竹,老二留北街,老三迁丁家坑,其年代不详。又据《奉化现存宗谱辑录》记载:北街文昌刘姓祖刘国宾世居天台,至南宋时,宗显公分居奉化北山(北街),为北街刘氏始祖。
4.田墩村村委会驻田墩,以驻地命名。辖田墩、环山、沙风湾、拜竹岭头4个自然村。田墩自然村在山谷小盆地南处,故称田墩。村民以王姓与葛姓居多。王姓祖迁自柏坑,辞官后隐居于此。葛氏迁自白杜泰桥葛家。
环山自然村西与水金湾毗邻(今已迁),木荷岭西南。由赋竹岭来水汇木荷岭水经该村注人县溪。相传清时石门毛氏在此烧炭,村处在山湾,故原名称炭山湾。光绪《奉化县志》作坦山湾,又称坦山环,简作环山。
沙风湾自然村位于沙山脚湾中。清乾隆年间,石门毛氏常在沙风湾一带狩猎,嗣后在此居住。见山形似沙蜂窠,故取名为沙风湾。
拜竹岭头自然村在拜竹岭上,故名。光绪《奉化县志》作摆祭岭。清康熙年间,石井杨氏在拜竹岭居住种田,后生齿繁衍而成村。
5.消失的村落:
躲雨岩自然村,原属丁家坑行政村。村旁有一岩可躲雨,故名。1997年时尚有住户3户,此后即迁邻近诸村。现成山地名。
水金湾自然村,原属环山行政村。1983年时尚有住户4户,10人。20世纪90年代陆续迁居宁波、奉化及环山村。
【参考轨迹】丁家坑古道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