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行宁波

Version 2.1.8

宁波古道与驴行线路

新桥:东溪岭古道*

【方位】新桥镇山头王村岭脚凉亭-东陈乡樟岙村东溪岭脚乐善亭

【风光典故】

千年古道东溪岭号称“象山民间石浦通往丹城的古代高速公路”,北起东陈乡樟岙村西的乐善亭,南至新桥镇岭脚村。东溪岭古道历经多次改修,现在弹石路面宽约2米,岭长1357米,岭头海拔230米,为县城去昌国卫、石浦必经之道。

东溪岭以东溪村得名。昔为县城通往石浦要道,明、清时为驿道,

1757年(清乾隆二十二年),象协副将李大伦改砌,煅石凿山,陡处砌石级,并在岭南之半另辟青木岭通山根、井头等村。1824年(清道光四年),里人许超捐修南岭,励观岳募修北岭。1853年(清咸丰三年),昌国俞宗点因岭路险峻,出资买山,再辟新路。亭3座,南北岭脚及岭顶各1座,其中岭顶亭已圮。

曾经,东溪岭上人流如织,络绎不绝,好一派热闹景象。明万历年间昌国籍榜眼邵景尧“我平你不平”的传说更为东溪岭上的行人增添了几分谈资。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昌国的邵景尧过东溪岭赴京赶考,他走三步,坐一坐,一步一步往岭上爬,爬了半天,岭头总算爬上了。他对书童说:“我假如有朝一日出头啊,一定要把这东溪岭头削平!”后来邵景尧得中榜眼,真的出头了,再次在东溪岭头经过。这时,他是坐在轿里由人抬去的。跟在后面的书童问邵景尧:“老爷,你过去讲过,等你出头的日子要把这岭头削平。现在好削了!”邵景尧纸扇一甩,说:“我平你不平,削啥东西啊?”从此不管此事了。清东陈名士陈汉章写《东溪岭》诗:“我平汝不平,前言不记省。如同张曲江,新开大庾岭。”明代昌国卫派兵100名过岭进驻南堡城寨,以防倭寇从海上入侵。

东溪岭为县城通石浦要道,是明、清时的驿道。路由一颗颗小石头铺成,陡坡处的小石头表面较粗糙,为的是行走时增加摩擦力,确保安全。这条道路是过去商邮往来驿道,也是百姓竹木柴笋、粮食杂货运输出入的交通要道。遥想当年百姓“上磨肩胛,下磨脚底”的艰辛旅途,历史的沧桑感顿生。东溪岭古道就像是一条时光隧道,穿梭于东溪村百年的历史之中。行走其间,仿佛从历史的深处蜿蜒而来。

这条古道已经废弃40年了。由于40年来无人行走,道路两旁的生态环境很好,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园。各种叫不出名儿的植物郁郁葱葱,有直冲云霄的参天大树,有四处攀援的藤蔓,有绿意盎然的野草,也有漫山遍野怒放的野花。山间各种鸟叫声不绝于耳,抬头望去,又见不到鸟儿的踪影,料是这些鸟儿全躲在茂密的树林中。

山头王村由山头王、岭脚2自然村组成,村委驻地山头王。山头王村民王姓占九成。明嘉靖间,其祖自宁海东昌岙里王迁此建村。因处洋山头下,故以姓得名山头王。岭脚因地处东溪岭脚而得名。鲍姓为主。清乾隆末,其祖从象山樟岙迁此建村。

樟岙村由樟岙、南堡黄、普陀何3自然村组成,村委驻地樟岙。樟岙村民鲍姓居多。北宋末,金兵南侵,始祖自天台凤凰山头先迁至宁海胡家碶(今胡陈),旋移此建村。旧志作“张岙”。相传村在山坳,离海较远,要绕几个山嘴方能看见,故称“张岙”。至今仍习称张岙。民国《象山县志》始作樟岙。一说坳内樟树成林得名;另说由村东神庆庙旁古樟得名。普陀何村民何姓居多。民国《象山县志》载,明末,何姓祖自定海普陀迁此,因名普陀何;村处燕窝山下海湾旁,曾名浦头何;又以山别称燕窝。南堡黄村民黄姓居多。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),黄姓祖自鄞县迁此建村。明时因临近南堡寨,故以姓命名南堡黄。

古道留存部分全长约1.5Km,爬高约130m。

【参考轨迹】东溪岭古道

更新日期: 2022-03-12

发布日期: 2022-03-12
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