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山:儒雅洋村
【方位】西周镇儒雅洋村
【风光典故】
儒雅洋原名树下洋,因村在小盆地中间,山上树林茂盛而得名。树下洋后雅化为儒雅洋,祈愿“耕读传家,儒生雅士辈出”之意。
儒雅洋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,保留了一批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。村内共有古建筑29处、约65000平方米,还有驿站古道、欧阳桥、应家井、象山首座女校、碉楼团房等历史古迹。
1.古道。
何氏宗祠的门口有一条千年古道,一段保存完好的鹅卵石的路面用玻璃罩起来,旁竖“千年古驿道”石碑一块,上面记载着:……此处原系驿道,为去台州、越州必经之路。
因据交通要道,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的儒雅洋早在唐朝中期就已有人生活。宋朝时,儒雅洋成了西向的交通要道。清中期鼎盛,成为象山至宁波的驿道。清中期更为繁荣,民国时较长一段时间内为乡公所驻地,信用社、邮电局、影剧院、学校均设于此;村街两侧店铺林立,商贸繁荣。
2.历史建筑群。
儒雅洋村如今还保留着一个占地5.6万平方米的庞大的历史建筑群,占全村建筑总量的70%。以何、王、陆、赖、应等姓氏划分区块,无论是群体还是单个院落,都建有很高的围墙或院墙,每个院落有2至4道大门,门道曲折,筑有防火马头墙;同姓的建筑往往门道相通。其中,规模较大、结构复杂的何恭房,像是一个迷宫。
3.碉楼。
从村西入口进入,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清晚期的碉楼。儒雅洋村东西走向的主干道鸿儒路是古时的主要驿道,逢农历四、九在此有集市。村里的大户人家——何家,出于安全考虑,在村庄的各个出口都建了碉楼。木制结构的碉楼倚靠着山墙,只留有一个小窗户对着大路,易守难攻。
为防强盗抢劫,该村共建了5座碉楼,并配有团练住房。一字形的武装团练屋“15间头”位于村的东北头。二楼住人,一楼养马,楼上的窗口很小,如有紧急情况,两处火力一起展开,可以封死所有要道。
其实不仅碉堡和团练房颇有“军事重镇”的感觉,很多外围的老宅院高高的围墙都筑有枪眼。王家大院就是如此,保留下来的外墙面上布满了枪洞,可见曾经的枪林弹雨和刀光剑影。
4.何氏古宅。
在象山,至今保留着两句俗语,一句是“东厢萧家,西厢何家”,还有一句是“萧家谷,何家竹”,足以窥见何家当年的气派与显赫。何家在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,成为象山望族。
何氏古宅以恭房、友房命名,其中恭房为何涵一系所有,友房为其兄长何源一系所有。何恭房建于清晚期。建筑面朝西南,中轴线上由南至北有门屋、操场、荷花池、台门、厢房、正殿和东西前后耳房及四小天井组成。整体格局保存较好,具有较高的古建筑工艺价值。
5.古井。
儒雅洋村有口著名的古井,叫应家井。据说它和村子同岁,至今村民们仍在饮用井中的水,清冽甘甜。
如今的儒雅洋村不仅对老房子依旧修旧,还把水泥路上的水泥敲掉,还原那一条条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原貌。
“新月上帘钩,思家怕倚楼。白云正孤远,何以慰乡愁?”何志浩《思家》中的那份乡愁,也许就是那一口家乡的水,那一缕家乡的风,那一条条窄窄的鹅卵石路……
作者: 一壶浊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