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山:方前村
【方位】定塘镇方前村
【风光典故】
方前村始建于唐朝,由方前、大青部、小青部、上营、上山等自然村组成。
方前村抬头见群山,东靠大山龙、小山龙,南依老虎头岗、大山,西望绿屿山。山林广,坳湾曲,岭口多,先民们砌石坎,弹石子,开辟成多条出村道路,并建有休憩驿亭。北接斜岙岭,可达田洋湖、东溪;东越大青部岭,下三家村、五眼桥、延昌前;再攀鹅公岭下黄埠岭、文昌阁到石浦;南登小青埠岭,翻桐桥岭见番头岙、横屿;西南走下营村,过葫芦门到晓塘、胡家屿;西沿庙山脚跨绿屿闸,经渡头街临岳井洋。5条道路像五指开张,纵横连着掌心方前街。过去方前中心路,一天到晚行人不断。
大青埠坑发源于村东天灯盏,由东往西接纳小青埠坑诸流,在海头滩转北注入长塘河上游绿屿江。上游山林广,主溪水势猛,台风暴雨期汹涌咆哮。历代先人沿溪修筑6座石拱桥、立墩平板桥,方便行人来往。上方青阴桥、青埠桥,拱沿长满椪槰藤,串串青果垂挂拱边。清光绪重修过,始建年代应更早。中游环溪桥,桥高风大少蚊子,夏夜,村民纷纷聚坐纳凉聊天。下游海滩头济生桥长12米,下建两座红石条方墩,上铺长石条板,虽经二三百年山洪冲击,依然稳固不动。环溪桥、济生桥现已列入县内24座古桥名录。
济生桥边海头滩,过去通江达海,是三门湾洋面东首著名的水陆码头。那时溪水入埠,埠水清碧,故曰“清埠”,后谐音为“青部”。岸边立着几根方形大石柱,用于泊船吊缆,船也叫舫,村在船埠前,遂名“舫前”,后谐音为“方前”。
方前老街坐落海头滩东边官道上,宽3米多,现地面浇水泥,两旁均为砖混农家楼,已看不出古街模样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街市还旺盛。那是李家酒坊、豆腐坊,这边肉铺、打铁铺、中药店、理发店、大饼店,前边还有解放后政府开办的供销社、商店,棉布、百货、五金、日杂用品琳琅满目,品种齐全。豆腐李祖籍黄岩,握有祖传秘方,加之方前山水清澈,豆腐鲜嫩可口,人吃人爱,成为街市一绝。
每旬两次集市日,东面大湾、延昌,南面横屿、延昌前小贩挑来海鲜,邻近沙地、周岙、洋岙、下营、大湾山、田洋湖、黄埠乡亲起早赶集,带来河鲜、竹木器具、蔬菜粮食,将这条长50多米的小街挤得满满当当,招呼吆喝,讨价还价,一片嘈杂。
集市还有小猪场,老街没处摆放,移设西首海头滩,用竹篾栅围起来圈住猪群,多时几十摊,任顾客挑选。猪崽、母猪叽叽哼哼,叫声此起彼伏,济生桥又称猪娘桥头。
方前街市不知起于何时,清光绪《象山县志》载:“方前市,县南七十五里,每月逢五、十。”推测起于明代,兴于清代。那时方前五路纵横辐射,行商坐贾慕名云集;西首坑口还建有船埠,三门湾、岳井洋等地船只可溯航至海头滩,柴爿、生猪海陆转运,大宗买卖。那时村上还有搬运工、挑脚夫,专为商号货主服务。
“四月八,乌饭磨糍塔(片)加塔。”2017年农历四月初八,方前村恢复中断半个世纪的“四月八节”。各座庵庙恭请牛神拜祭,引来戏班连演三天三夜,户户盛邀亲戚朋友看大戏,制捣乌饭磨糍,作为馈赠礼品,置办佳肴招待,家家竞比谁家客人来得多。村里还举办游步道、探古岭登山比赛。年轻人兴奋比过年还热闹,老人们感慨找回当年感觉。
“四月八节”在方前村由来已久,原是敬牛节日。农耕时代耕牛是宝,吃的是草,付出是力,成为农户好伙伴。方前先人口传,牛的前身是天牛神,受佛祖派遣下凡,为民间辛勤耕耘,人们感恩天牛任劳任怨默默无闻,特定四月初八为牛诞日。那天村上的耕牛成了明星,牛角挂上红绸布,喂喝乌饭磨糍、鸡蛋酒,牛栏铺上干净新稻草,让牛舒舒服服睡一宿。
作者: 一壶浊酒